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湖北省委、政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受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的委托,我院今年首次承担50名学员的培养工作。为圆满完成培养任务,并为今后继续抓好此项工作探索思路和方法,根据《湖北省2007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大专班培养方案》(鄂农发[2007]37号),提出以下意见。
我院是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涉农高校,全心全意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是我院农科类专业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当前,学院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专业为依托,提高全体教职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和丰富社会服务的成果,既是学院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社会形象的关键所在,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院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办好“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认真抓好组织和落实工作,力求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影响。
“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作既不同于普通专科教育,也有别于短期农业技术培训,其招生对象、培训内容、学制和学员的去向等方面都与普通专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根据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并结合学员的现实工作实际等情况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实行务实和灵活的教学和管理措施。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调查研究,通力合作,及时协调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院会同襄樊、随州两地组织、农业部门成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成立 “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三、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精心制订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以技术和能力单元为模块,以课程和实训项目为支撑,构建精炼、实用的课程体系,突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进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用的上、留得住”的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学员提供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全部对该班开放。
吸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我院教师一起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设立“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研究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学院的师资配备要挑选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配备不少于20%的校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课程、教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教育、培训提供充分的保证。
采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除继续完善本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外,会同襄樊市农业局和随州市农业局一起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教学资源,把本地最先进或最具推广价值的种植、养殖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教学工作应与市农业局、市畜牧局以及本地大型农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争取学员能够参加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生产性或学术性会议。
学员毕业回到农村不单纯是一个具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更需要他们带领当地农民致富,振兴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法律法规知识和执政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应安排适当的政治理论、农业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课程内容,以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适应农村工作的能力。
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注重现场教学和实地参观的安排,解剖案例,以增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建立与组织、农业部门的定期联系、沟通制度,每学期安排组织部和农业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到学校与学员进行座谈或作形势、政策报告;同时,学院每学期将学员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表现向市(县)组织部门通报。
应建立班级党支部,健全组织生活会制度,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班貌。
要严格学生的日常管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使他们成为政治坚定、纪律严明、言行文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的优秀学员。积极引导和支持学员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2007年9月26日印发
|